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时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时至今日,清明节已成我国的法定节假日。
清明时节 ,我们祭祖感受弥漫在空气中幽幽的怀念;我们踏春追逐绽放在春景里绚烂的色彩;我们的中华文化散发着传承千年的迷人魅力。
相传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每年清明前,他还要前去祭祀,也就形成了寒食上坟扫墓的风俗。直至今日,清明扫墓的习俗仍在民间流行。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
春秋时代,晋文公称王后,为逼介子推出山,放火烧山三天三夜,结果介子推和母亲被活活烧死。文公十分后悔,为纪念介子推,故规定每年这时要“禁火寒食”,不准用火,只准吃冷食,喝凉水。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吃冷食的习俗却也演绎得丰富多彩。
1、青团子:江南的“麦浆草”,清明而生,过则难觅,也因此,用麦浆草做成的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清明食俗中格外重要。
2、清明果:浙江各地清明前户户磨糯米粉、采“清明草”或艾叶做清明果
3、艾糍:每到春季,客家人田头水边就会长出一丛丛艾草。这时,女人们会把它们采下来,回家将糯米蒸熟之后拌入艾叶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间包些花生或芝麻馅,团成一个个绿绿的小球放进锅里蒸熟,这就成了有名的客家美食“艾糍”。
4、润饼菜:每到清明时节,泉州人有吃“润饼菜”的食俗。
5、馓子: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
清明是出行感受生活的好时节。踱步湖边,一边是湖光潋滟,一边是绿草无际,楼宇林立;脚下是花香鸟语,头上是蓝天白云,你定会收获一份美丽的心情。
当然你也可以参加当地一些独特的活动,感受城市的魅力。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赏花:清明时节,正好是菜花开放时,“看菜花”成了市民清明节踏青的一大内容;三四月交替之际,也是梨花正盛之时。走到梨花树下,春风拂过,梨花瓣随风飘落,似如飞雪,浪漫景象让现场每一个人顿觉惊艳之感。
插柳: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放风筝: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荡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今日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清明之时,春和景明万物竞生。我们在清明之际,扫墓祭祖、感知季节变化、与家人好友踏青游玩、抒发心中感慨。
家长们也可以趁着清明小假期,带着孩子出去走走看看,了解当地文化,感受清明节的气息;同时给孩子多一些陪伴,与孩子共同成长。
上一篇:2018中招|理化生实验考试攻略
下一篇:东风吹,战鼓擂,拔河比赛谁怕谁!